【登革熱】登革熱防治核心教材(2023/03),請參閱。

壹、依據
一、傳染病防治法
二、急性傳染病流行風險監控與管理計畫– 病媒、腸道傳染病及腸病毒、肝炎防治暨根除三麻一風整合計畫
三、登革熱防治工作指引

貳、前言
▪ 登革熱俗稱「天狗熱」或「斷骨熱」,是一種藉由病媒蚊叮咬而感染的急性傳染病,不會人傳人,稱為環境病。

參、感染過程

一、傳染方式:

1、 主要經由病媒蚊(斑蚊)叮咬傳播

2、登革病毒可能透過母親懷孕時感染,於孕程中或生產時垂直傳染給胎兒,造成胎兒早產、低出生體重和死亡。

3、登革病毒亦有可能透過受感染的血液(如輸血、器官移植、針扎等)或性行為傳播,但這些途徑造成傳播極為罕見*

二、潛伏期:約3-14天,通常為4-7天
1、可傳染期:病人發病前1天至發病後5天為「可感染期」(或稱「病毒血症期」)

2、病媒蚊之一的白線斑蚊廣泛分布於全臺海拔1,500公尺以下地區。

肆、防治措施:

一、務必做好容器減量,颱風來臨前預先檢視室內外,清理閒置容器、廢輪胎、防水帆布或堵塞的排水通道等潛在孳生源;颱風後主動巡視雨後是否有新增積水並澈底清除,不讓病媒蚊孳生。

二、校園生活皆應落實「巡、倒、清、刷」,減少室內外的積水容器,紗窗及紗門裝置,降低病媒蚊孳生。

三、從事戶外活動時請穿著淺色長袖衣褲及使用中央主管機關核可含DEET、Picaridin或IR-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,減少病毒傳播。

伍、症狀:發燒、頭痛、後眼窩痛、肌肉關節痛、出疹等登革熱疑似症狀,應儘速就醫,使用陽性試劑進行篩檢。

陸、確診登革熱

1、處置:請遵照醫師指示服藥,多休息及多喝水,發病後5日內應避免被蚊蟲叮咬,避免帶病毒蚊蟲繼續造情其他人感染(可使用蚊帳)。

2、登革熱重症警示徵象(腹部疼痛及壓痛、持續性嘔吐、黏膜出血、嗜睡及躁動不安等)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降低其發生。

柒、疾管署強調,登革熱是社區環境病,只要被病媒蚊叮咬,均有染病可能。唯有全民提高警覺,齊心清除孳生源,並配合衛生單位防治措施,各部會加強權管房舍、空地、空屋的管理與巡查,減少孳生源出現,共同杜絕病媒蚊生長確診個案也應持續落實防蚊,避免病毒擴散,才是阻斷登革熱疫情的根本之道。